在网球场的边框里,你可以自成一格。
十一假期,中国网球公开赛再次让人们感受到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。本届赛事的票房收入达到了8800万元,同比增长10%。赛场内,本土选手精彩的表现展现了中国网球的力量;赛场外,网球热潮也正迅速扩展。
如今,写字楼中背着网球拍的职场人士越来越多,黄金时段的网球场要提前几天预约才行。据《中国网球事业发展基础数据》显示,截至2024年,全国网球人口已超过2500万,相较2021年增长率达到28.03%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网球的世界当中,而他们对网球的期待远不止于学习如何对打。
网球热潮的兴起催生了多样化的需求。Fiona的家庭便是此热潮的缩影,最初她因女儿学习网球步入赛场,如今两人都热衷于此项运动。这类家庭场景在许多城市变得频繁可见。特别是郑钦文在奥运夺金后,网球热迅速升温。数据显示,新加入网球运动的人群中,大部分集中在30岁左右,女性参与比例已达47%。
网球不仅满足了人们身体锻炼的需求,还提供了独特的社交价值。许多家庭和朋友聚会选择在网球场度过休闲时光。对于青少年,网球不仅是兴趣爱好,更成为他们进入顶尖学府的优势;对于成年人,则是时尚的象征和表达自我的载体,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社交圈。
随着网球的普及,其消费市场也迎来了增长。京东的《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》显示,当年网球服饰成交额同比增长216%。意大利品牌FILA抓住了这一趋势,成为备受瞩目的品牌之一。2024年上半年,其营收达到141.8亿元,其中网球相关单品在社交平台掀起热潮,成为时尚新宠。
长久以来,FILA与网球的渊源深厚,这个诞生于1911年的品牌在70年代便通过瑞典球王比约・博格确立了其网球文化的标志性身份。今年,FILA升级为中网独家官方运动鞋服赞助商,不仅覆盖球童与志愿者的着装,还通过展示与互动吸引球迷参与。
然而,网球的普及并不轻松,尽管需求旺盛,但初学者面临着各种门槛。从装备选择到技术瓶颈,再到教练供需的不匹配,每一步都成为许多人的难题。例如网球鞋的专业性难以取舍,服装的颜值和性能如何平衡也成为消费者纠结的问题。FILA与高校合作,通过科学与美学结合的方式推进产品研发,为更多本土消费者提供贴合需求的装备。
网球运动的高技术门槛也让爱好者面临进阶难题。技术提升慢和教练资源短缺尤其成为关注焦点。据统计,有参赛记录的青少年选手达50.6万,但持证教练仅4万余人。为缓解此问题,FILA构建赞助教练体系,并通过青训赛事如FILA KIDS钻石杯促进下一代网球人才的培养。
除此之外,网球要从赛事走向全民化,还必须“破圈”。在中网赛事中,顶流明星易烊千玺的现场参与无疑大大提升了赛事关注度,而年轻选手如布云朝克特的表现则吸引观众将目光聚焦赛场。FILA还通过线下网球活动与体验装置,在城市中建立与居民互动的场景,让网球文化从比赛中延伸至普通人的生活方式。
为解决运动场地稀缺的问题,FILA推出“最美球场计划”,将在全国主要城市建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网球场。这些球场的兴建不仅缓解了“订场难”的问题,还结合社群活动,让更多人方便地参与网球运动,打造一种可持续的网球生活。
网球从赛场到生活的普及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它吸引人们通过明星和时尚关注网球,继而通过社群活动和青训体验让人们真正感受挥拍魅力;最终,在长期实践中领悟网球文化的内涵。正如FILA所主张的,“以优雅姿态反叛,在网球世界中自成一格。”网球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充满个性、蕴含力量的生活方式。




